英文里面有个比喻"On a slow boat to China"--慢船去中国,这个固定俗成的说法的出处大概出自牌桌,形容一个漫长的无所事事的过程。和中国没有什么关系,只是一个碰巧遥远的地方罢了。

知乎上说,这个说法真正流行是因为Frank Loesser于1947年写的一首爵士乐,奠定了流行音乐的一种基础。

“I'd love to get you on a slow boat to China,All by myself, alone.”

我想带着你乘坐一艘去中国的慢船,你只属于我。


逐渐的,这个俗语的隐喻变成了“一段漫长的、带着某种浪漫色彩”的旅程。村上春树和陈丹燕都用这个名字写过小说。

而在这首Luke Thompson的版本里,它隐喻了一段寻找自己的成长之路。

I was young when I set out

当我启程的时候还年少

I can hardly remember

我难以回忆起

Oh the tales that I could tell you

那些本可以讲述给你的故事

If I only could remember

也许我本该记住

And the fog it is drumming

当迷雾四散

And the new world is coming

我一定会渐入佳境

Oh this song I will be humming

我会轻哼起这首歌

When the words wont come out

那时我定会如鲠在喉

On a slow boat to China

在这段漫长的旅程中

I will be, I will be

我一定会,我定将

In the sea, when we get there

当我们达到远方

We will see what will be

就知道我们将变成什么模样

On a slow boat to China

在风雨飘摇前途未卜一切充满未知的旅途中

Now I'm old I am weathered

如今我饱经风霜不再年轻

my beard is long and white

连每一根胡须都在讲述自己的故事

I have seen many crawling winters

我在这跌跌撞撞的人生里啊

on this sleepy ark

我熬过了无数漫长的冬天,经历了数不尽的风雨

still we go for our fathers

为了追寻我们父辈的足迹

and we go for the lost

为了追寻我们迷失的过往

still we go ever on

我们依旧没有妥协继续航行

into the common dark

继续向着无尽的未知的看不见曙光的远方

On a slow boat to China

在这漫长的旅程中

I will be, I will be

我一定会,我定将

In the sea, when we get there

在风雨飘摇的海上,当我们达到远方

We will see what will be

从迷茫中摆脱出来

最终知道我们到达了哪里


我之所以被这朴素的歌词打动,因为它就像是我此前所经历生活的旁白。我前半生是把自己作死的经典案例。可是世界上就是那么一类人,并不满足所被告知的二手信息与知识,倔强而固执地凭渺小的自己在一片汪洋大海之中去探索真相寻找着真理。这是一场漫长无尽的旅程,也许我永远也找不到答案。

我妈妈说一直等着我头破血流然后回家,回归所谓的主流生活。然而二十多岁的时候,我也以为那是好奇心作祟,可是过了三十岁,我知道,这就是我自己,并且已经回不了头了。就仿佛是从前“不撞南墙心不死”,现在知道,撞到了南墙也只能把它撞破,然后从瓦砾上踩过去,继续走下去。这是我的路,旁人千万条路都和我无关。